(图文/任世鑫)为了加强我院音乐表演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教授“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2024年11月5日下午4点,我院在音乐厅进行了音乐学院“匠心引领,传帮带启程新航”学术交流系列活动——董晓教授“歌唱的平衡与协调”的讲座。本次活动由董晓教授主讲,声乐教研室副主任宋浩主持,声乐教研室主任孙倩文副教授及声乐教研室全体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参加。
讲座开始前,宋主任详细介绍了董晓教授的教学生涯。董晓教授多次被河南省音乐家协会授予“优秀声乐教师”的光荣称号。三十多年来潜心钻研声乐理论和声乐教学方法,了解和掌握声乐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培养了大批优秀歌唱人才。董晓教授的教师生涯给青年教师和广大声乐爱好者树立了榜样。
首先,董晓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的心得体会,包括打开喉咙、呼吸、声音位置等多个方面。她强调“全身心歌唱、带着思维歌唱”,树立正确的发声观念。她还强调歌唱的训练要循序渐进、抓好基础、稳定中声区。首先,基础学习阶段:这个时期主要是了解声乐基本理论,像呼吸方法,掌握基本的发声技巧,包括如何打开喉咙,稳定喉头位置等。比如,初学者要学会用打哈欠的方式来体会喉咙打开的感觉。其次,技巧提升阶段:学生要开始注重共鸣的运用,像头腔共鸣可以让声音更加明亮、集中,胸腔共鸣使声音更加浑厚有力。最后,歌唱的高级阶段: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舞台表演方面也会更加成熟自信,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观众,灵活调整演唱方式,展现自己的艺术魅力。
讲座过程中,董晓教授通过现场声乐教学的方式,对学生演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给出了细致点评,对其演唱中的气息控制、咬字吐字、发音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示范,对演唱中的难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为学生指出了歌唱中具体的问题并指明了后期学习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董晓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声乐核心知识,从呼吸、发声到共鸣等基础理论,通过生动的示范让抽象概念具象化。在实践环节,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精准指导,展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智慧。不仅让学生收获实用技巧,更启发了对声乐艺术的感悟。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提供了教学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次讲座的开展,加强青年教师们与教授之间的互相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教授帮扶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发挥声乐教学中的“传帮带”作用,在提升授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丰富青年教师的授课经验,不断推进我院声乐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