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英姿)2025年9月23日,音乐与教育学院音乐理论教研室于音206召开“科研赋能教学实践及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专题研讨会,会议由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乔晓磊主持,音乐理论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研讨会旨在全方位呈现教研室在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实践探索,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搭建桥梁。
研讨会上,多位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享研究成果,为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乔晓磊主任以论文《豫音新声—超化吹歌铜质管子乐器考述》为核心,详细梳理了对河南新密地区铜质管子乐器的研究历程,从历史底蕴挖掘、文化价值阐释到地方文化融合实践,层层深入解读这一地方乐器的独特魅力。同时,他强调了科研成果的传播和专业特色的塑造,以及如何通过地方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耿洪敏老师则围绕其论文《戏曲基础教育的现状、困境与突破》,分享了自身在河南地方戏曲研究中的坚守与突破。她结合科研过程中的真实经历,指出基础教育是地方戏曲传承的关键环节,提出“实地考察+资料积累”的科研方法对提升研究质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将地方戏曲资源融入课程设计与科研实践,助力形成专业独特优势。

陈科宏老师聚焦“河南地方志音乐史料辑录与研究”课题,重点阐述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方向。她分享了在古代音乐史料研究中遇到的挑战与突破性发现,提出利用现代技术优化研究方法的建议,并强调“坚持与实践”是科研的核心动力,建议通过地方音乐研究丰富课程内容、拓展科研方向,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赋能。

何珂珂老师以“庙会、茶园与戏院——郑州市戏曲观演空间的现代化变革”科研项目为切入点,讲述了项目选题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她详细介绍了选题阶段的思路打磨、题目确定过程,以及写作中对内容的反复调整与优化,着重强调创新与灵感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以“勇于尝试”的心态突破科研顾虑。

张乾琦老师结合“短视频视阈下河南坠子的传播弘扬研究”项目,分享了自身在科研领域的转变——从最初的消极态度到主动参与课题申报的成长历程。她围绕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实践经验,提出改进研究方法以提升科研质量的具体路径,同时指出短视频在地方文化传播中的巨大潜力,为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河南坠子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音乐理论教研室教师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科研赋能教学”理念的深度实践。未来,老师们将继续以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为纽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助力培养更多“基础扎实、实践突出、素养全面”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与文化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